2017年9月26日,第二屆全國政務服務論壇塈政務服務國際博覽會在北京召開,國脈集團董事長、首席研究員楊冰之做了“政務大數據發展階段與挑戰”的主題演講。
以下根據演講實錄整理:
感謝組委會給我們的演講機會,今天前面幾家都是來自一線的行政服務的同事,分享了很多精彩的案例。我們作為咨詢公司、作為軟件服務的企業,與各地政務服務中心一起,為中國政務服務做出貢獻,今天我的分享主題叫《政務大數據發展階段與挑戰》,我記得幾年前講電子政務發展情況,當時提出一個觀點,“電子政務相對電子商務慢了半拍”,當時有位領導講“楊老師太謙虛了,我們電子政務比電子商務慢了兩三拍”,舉一個簡單例子,電子商務一個詞叫“秒殺”,目前電子政務開始提到“秒辦”,但真正“秒辦”的服務事項比較少,我們政務服務領域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,雖然當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,但還要需要做很多努力。互聯網時代,很多人在享受網絡服務,包括買票、訂餐、找女朋友等,但當前很多政務服務還要依賴線下。前兩年浙江提出"最多跑一次",也是要跑,江蘇提出“不見面辦事”,當然這是一個理想的目標與未來的奮斗方向。當前有多少事項可以“不見面辦事”,我們也在觀察。
今天既要學習各地“互聯網+政務”的先進經驗,又要看到“互聯網+政務”面臨的挑戰。不是我們服務不好,而是百姓已習慣上網,習慣網上辦事,所以我們要讓數據多跑路,群眾少跑腿,讓數據流動起來。沒有數據流動,不能依靠數據做好服務,即使政務服務做的再好,老百姓也不會滿意,窗口服務人員笑的再可愛,老百姓也不滿意,因為還需要去窗口去辦事。剛才西城區領導講了做政務標準化,標準化是前提,所以我們要做數據基因,為數據管理賦權,數據應用賦能,數據資產賦值。
一、大數據拓展了人類的視野
我認為今天大數據有8個V,分別是Volume(大量)、Variety(多樣)、Velocity(快速生成)、Viscosity(黏性)、Veracity(準確性)、Volatility(時效性)、Value(價值性)、Variability(易變性)。
大數據重塑世界觀:我們有物理世界、精神世界、社會世界還有信息世界,政務服務是把服務搬到網上,為百姓提供服務。我們再看資源觀,數據成為戰略資源,不要抱著金飯碗討飯吃,因為我們掌握了最豐富的數據,要為老百姓做好服務與產業管理。
產業觀,政府要開放數據,沒有數據開放,很難做產業,開放一批數據就會提供一批服務,培養一批企業,構建產業生態圈。
人才觀,不但有線下好的服務,還要基于做好網上運用數據做好服務。
未來觀,基于數據未來與社會未來做好服務。
二、數據治理正在成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要內涵
數據治理和國家治理均是時代性主題,社會轉型對國家治理能力提出嚴峻挑戰。我們做了這么多事情,百姓有點贊的,但總體不太滿意。數據治理能力正在成為組織競爭新優勢,大數據成為信息化主戰場。數據治理是當前信息化建設應用中的重點、要點和難點,是數據時代關鍵任務和制度創新,提升數據治理能力將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出重要貢獻。
三、從善政與善治審視當前政務大數據治理面臨的挑戰
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實施方案》(國辦發〔2017〕39號)中提到政務信息化建設的“各自為政、條塊分割、煙囪林立、信息孤島”的現象,十多年來都是這種情況。今天我們要依靠數據治國,依靠數據服務,但各地存在系統數量多,擁有成千上萬套、分布散,缺乏統一規劃和標準規范,信息資源縱橫聯通共享難的問題,產生的后果就是政務服務中標準不統一、平臺不聯通、數據不共享、業務不協同,這樣的話老百姓怎么能滿意呢?
當前數據面臨的困境:散(碎片化),少(數量少)、亂(標準不統一)、 差(質量質)數據標準化水平低,所以質量不高、 死(流動性差),大數據不是體積大,而是要強調流動性,我們要把數據分享出去,因此,現階段亟待建立規范統一、運行高效、服務有力、保障到位的信息體系!要提高政府數據治理能力,首先從提升自身數據治理能力開始!
四、政務大數據治理能力面臨挑戰
這地方有很多,例如全域數據資源能否實現部門按需高效共享?部門不協同,數據不共享,就不能高效統一。“多證合一”就要打通數據,多表合一,就要字段統一,實現靈活、動態、高效的更新維護與調用。我們現在講用戶畫像,精準的找到客戶,但目前我們不能精準找到用戶需要什么,個性化的需求。互聯網時代為人民服務的口號要演變為人人服務的口號,人人即具體的人,要滿足他個性化需求。
五、我們要從保障數據流動性亟待重構信息體系
要重構政務服務體系。過去關注流程與業務邏輯,基于網絡和系統為主,現在要提供強大政務服務能力,要重構信息系統,要關注數據流動性和數據價值利用,打破部門條塊,按照數據流動的邏輯。遵從信息流動的內在邏輯,發揮數據最大價值,提高數據復用率,按照數據流動邏輯而非現實規則邏輯來重塑信息體系。
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應從網絡、系統、數據庫、制度、標準等方面保障信息最大程度的共享與開放,并不斷提升數據的采集與加工能力與數據治理水平。
為什么出現辦事難、辦事繁、辦事慢,主要原因是什么?是制度限制了數據的流動性。為什么要證明我媽是我媽,其實都不需要,是因為內部信息不流通,才要做重復證明,只要打通數據,制定流動規則,政府服務水平才能提高到新的檔次,才能真正做到秒辦與秒級服務,因此,我們要向電子商務與大數據企業學習。
六、從數據流動視角亟待重塑政府信息體系
我們現在政務服務體系做的很完善,但是還要考慮各個數據應該流動到需要的場景中。使每個部門不再為找數據、用數據傷腦筋。
今天,互聯網+政務開始進入主戰場,李克強總理經常關注此問題,要亟待解決核心的、全局的、體系性問題,這一切都依賴數據的流動能力和建立數據流動規則,因此,迫切需要一個確保該體系相應的底層、基本、關鍵的架構和管理系統來賦予靈魂、活化資源,這是我們做數據基因的重要原因。
數據基因是什么?它是基于元數據的標準化編碼基礎上可實現數據自由編輯、抽取、復制和關聯應用的核心技術體系。它是實現數據跨系統共享交換、創新應用的底層邏輯和關鍵規則。政務大數據基因系統:按照國家、行業和地方標準,通過政務數據元、元數據標準化和數據模板化實現數據規范編輯、智能管理、關聯應用和共享開放,以提升全市區或行業的數據資源活化和管理能級。它是實現數據跨系統共享交換、創新應用的底層邏輯和關鍵規則體系,是解決(大)數據混雜、提升數據質量、促進數據創新應用的前提,也是集成信息資源目錄體系、交換體系和開放體系三合一的管理平臺,為優化政務數據體系、探索數據關系、驅動數據服務奠定基礎。是城市和行業數據中心的必備管理工具,實現從管網絡、系統到管用數據的躍遷。
七、政務大數據發展準則和信息體系構建邏輯
這里面我提出了四個準則,第一,政務信息資源是寶貴的社會財富,是國家資源,非某個政府、部門更非某個人所有。信息資源與能源比材料再加重要,政府要想做好服務,一定要在政務資源上做文章。要做“最多跑一次”的內部邏輯是什么,是要確保信息資源的流動性暢通,電子證照做好后就不需要跑了。如果一個人來到辦事大廳能夠預見你要辦的事情,告訴你辦事的條件,就非常好了;第二,共享開放是原則,非共享開放是例外。重在提高復用率,才能發揮其最大績效;第三,數據元標準化是前提。沒有標準化的數據其實就是一批臟數據;第四,數據與系統分離是趨勢。不要讓系統把數據綁架,不要讓系統提供商與技術綁架,數據基因主要就解決這個問題。
八、聚、通、用、效四個階段特征與挑戰
在數據中做到聚、通、用、效四個階段特征是數據聚集、數據融通、數據應用以及數據績效。
面臨的四個主要挑戰分別為:
1)采集源頭、系統云化、歸集能力、存儲保障;
2)數據元、體系和運營規則的標準化;
3)對內對外數據開發開放的能力,強調數據流動性;
4)數據運營能力與生態建設。
九、政務大數據:國家意識、要求與行動
政務大數據已上升為國家戰略,習近平總書記講了三數三融五跨!“要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構建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,打通信息壁壘,構建全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。”的三化一平臺一體系。
以數據集中和共享為途徑,建設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,推進技術融合、業務融合、數據融合,實現跨層級、跨地域、跨系統、跨部門、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。三數三融五跨!
李克強總理提到,要“加快國務院部門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統互聯互通,形成統一政務服務平臺”。
《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工作的指導意見》中提到,凡是能通過網絡共享復用的材料,不得要求企業和群眾重復提交,凡是能通過網絡核驗的信息,不得要求其他單位重復提供。
國辦發《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實施方案》(國辦發〔2017〕39號)工作目標中分兩步走,要求2017年12月底前,完成國務院部門內部政務信息系統整合清理工作,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顯著成效,一些涉及面寬、應用廣泛、有關聯需求的重要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互通。2018年6月底前,實現各部門整合后的政務信息系統統一接入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。我們可以用39號文件來檢驗我們是否可以做的更好。
最后,講一下我們信息化部門角色,要從收集數據、管理系統、保障低層次運維到數據資源管理、挖掘、開放與創新利用。也就是從系統運維保障者到數據開發運營者。當前網絡上好的服務都是基于大數據的,數據井噴橫流,方顯智慧力量。我們期待為政務大數據管理賦權、應用賦能、資產賦值貢獻智慧力量!